高清海:1989年进入信托业,2011年筹建基金公司,参与《信托法》,《基金法》相关工作。
信托承担了替代银行信贷的作用
当初筹建泰信基金的时候,邀请了5家信托公司作为股东,当时在中国证券史上算是一个奇迹。后来因为监管部门的意见,调整为只有3家信托公司作为股东,山东信托、江苏信托和青岛国信,后来青岛国信不是信托机构,否则差一点创造一个奇迹。
创造奇迹的背景是因为当时找不到一家合格的证券公司,大家都在清理整顿,或者筹备自己的基金公司,实体公司合格的也很少,民营企业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一下子能拿出几千万。
经过清理整顿的信托业,这几年发展确实令人瞠目结舌,刚才公布一个季度能够产生5000亿的增量,银行信贷可能都没有这么多,我感觉信托实际上承担了替代银行信贷的作用,所以未来金融界跨界创新已经是必然的。周小川谈资本市场的建设,郭树清谈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机制的问题,互相都在替对方考虑,也许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基金业在几年前曾经历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从2008年到现在,从业人员每天努力工作挣的效应远远不及漏的多,基金业规模从3万多亿跌到2万多亿,现在连信托的一半都不到。
作为基金从业者,我也想从信托业学习东西。一个很好的竞争机制、一个很好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样为企业提供融资,基金公司购买企业的债,得不到任何的质押或者保全的保障,但是信托可以要求资产抵押,比如现在地产类信托的资产抵押率是四至五折,一些涉及到债券、应收账款抵押的措施比基金业有优势。
有观点认为,现在信托业给缺钱的企业融资,带来的是加速灭亡。1997年我经历了信托业的一次高潮,那次高峰是大量的信托到海外去举债,资金大量进来之后,用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当时也有很多抵押物和抵押措施,那个时候还需要银行担保。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流动就像今天一样,开始缓慢地向外流出。当时信托业所有安全措施都是有的,我个人曾经处理过十几个这样的案子,手续都是完备的,但是处理抵押资产,拿钱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筹建基金管理公司,经历了新一轮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之前,大家以为基金业很牛,做股票什么都可以涨,后来明白这是国际资本跨界流动的必然结果。当时是外汇正对冲,现在是逆对冲。我们都是浪潮里面很小的点,并不是说我们具备了超越市场、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能力。
刚才诺亚正行总裁章嘉玉总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将来的行业的恶性竞争可能是价格竞争,也可能是放松风险要求的竞争,大家比谁的风险更低。未来如果有这样的竞争,将会是最大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