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誉为“全球央行”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达到67万亿美元,甚至高于“影子银行”全盛时期2007年62万亿的规模,“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膨胀再次成为过度透支信用、挑战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何为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通俗地讲,它是区别于正规银行但又借助银行资金进行融资的借贷市场。
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报告警示称,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已达67万亿美元,较先前预计的高出6万亿美元。从地区分布来看,FSB的统计显示,目前美国拥有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2011年资产达23万亿美元;其次是欧元区,规模为22万亿美元。
影子银行在中国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民间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尽管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庞大,但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规模却几乎没人可以说得清。FSB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按照OFI统计的“影子银行”规模为0.4万亿美元,占所有被统计成员国总量的1%。安邦咨询的一份报告认为,由于统计制度的问题,中国官方一直没有发布影子银行相关的数据。中金公司的一份报告认为,今年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发行量突破历史纪录。而根据央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正规银行贷款业务占社会融资规模之比已从十年前的90%降至58%,有专家称下降比例中相当部分被影子银行所填充。
有做大做强之势
曾经是正规金融体系外微乎其微的补充,如今却有做大做强之势。 据介绍,自2009年信贷井喷后,国内的信贷条件开始收紧,无法从银行体系获得金融支持的企业纷纷患上“资金饥渴症”,在这一背景下,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起来。
信托产品,被认为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06年当年信托贷款只有825亿元,期间虽几经整顿,但今年前三季度信托贷款量已超过7000亿元,增长近10倍,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接近6%。
“与银行贷款相比,信托贷款具有约束条件松的特点,这使其成为一些无条件获得银行贷款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在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看来,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也与银行应对监管下的业务创新有关。“贷款额度和贷存比上限制约了银行直接进行信贷扩张的空间,这促使银行将贷款证券化或者将其转移到表外。”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影子银行拓宽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同时认为,影子银行过低的自有资本金比率、缺少监管的状态、不透明交易和高杠杆操作等特点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风险。
加大监管力度
尽管与欧美相比,目前中国的“影子银行”还没形成庞大的体系,但业界普遍认为,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及时“由小观大”,未来一旦“影子银行”的规模过度膨胀,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超过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在鼓励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同时,对于风险问题应保持高度警惕和有效监管。
事实上,经历了2009年的信贷井喷以及随后的收紧政策之后,“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监管层也多次提出强化“影子银行”的监测与监管,严防风险传递。而在近日的某公开场合中,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再次表示出了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带来风险的严重积累,一旦失控或会形成系统性风险,甚至威胁整个银行体系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虽然监管部门不断设法追踪各类非常规信贷活动,但我们预计影子银行活动不会减弱。”汪涛认为,解决影子银行问题并减少相关风险的关键,应该是明确宏观经济目标和审慎监管目标的优先顺序。
“举例来说,如果中央政府确实担心地方政府债务和银行资产质量,那就应该更多地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鼓励信贷扩张;如果政府仍希望依靠信贷扩张来促进增长,那就应该直接提高信贷额度,而不是迫使银行去规避监管。”汪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