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息差将大幅降低,商业银行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逐渐下降,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摆脱揽储工具的阴影,走向正轨,产品设计和差异化定价的竞争将会加剧。基于负债资源的争夺仍是当前推动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将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资本市场遭受重创,投资者纷纷转向稳健的银行理财市场。由于该年上半年央行实施的是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并对贷款规模进行限制,而市场资金需求依然旺盛,因此信贷类和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得以迅速发展。之后几年,监管层开始将理财产品纳入对银行进行监管的重点区域。时至今日,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出现创新,与监管也进行着不断的博弈。尤其是2011年以来,在存贷比考核压力下,银行理财产品一度成了商业银行调节资产负债表的工具。
有相关专业人士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息差的大幅降低将倒逼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加大中间业务投入,在理财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理念等方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市场定位,理财市场将开始出现分化。各商业银行定价策略将更加差异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将拉大。”
对金融机构来说,则应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的水平,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客户需求和银行自身业务需求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理财产品,真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定价能力的提高。
“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来看,利率市场化加大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清偿困难,危及区域金融稳定。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当前国内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业的脆弱性,适时建立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李国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