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一批通过网销渠道销售的万能险产品,已间接突破了2.5%的保证收益率。这被一些市场人士解读为:至今仍未落锤的寿险定价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率先试水,寿险定价市场化竞争已经拉开帷幕。
收益下有保底(2.5%)、上不封顶,这是万能险有别于其他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表现。然而,近期经过一些保险公司的“巧妙包装”,万能险已非昔日属性。
“现在一些万能险产品的保底收益率已经超过了2.5%,升到了3.5%甚至更高。”一位业内人士惊讶地发现。其口中所说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来在网销渠道销售的多款万能险产品,主要通过加送网购现金积分的模式,间接抬高产品的定价利率。
以一款正在热销的万能险为例,保险合同中虽然约定保底收益是2.5%,但投保后按1%立送网购现金积分,此积分类似于现金,可在所有支持支付宝交易的商家抵作现金消费。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款产品定价利率已然升至3.5%,可视为寿险定价利率市场化的率先试水。
但在一些市场人士眼中,这些产品的运作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故而不能完全视作定价市场化试水之举。一家寿险公司电子商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来,送积分只是在促销活动时推行,并非长久之策;二来,赠送的积分完全由合作网络商从(保险公司支付给他们的)佣金中自愿拿出(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而非保险公司在佣金之外额外支付的成本。“故而,不能将此与定价利率市场化完全画上等号。”
不难发现,这些万能险产品多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并以此来支撑5%左右的预期年化收益。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另类投资项目拓展后,保险公司才得以推出这类门槛较低(1000元起售)的类信托保险产品,目标客户定位低于信托,但高于银行理财产品。”
不过,记者发现,在实际的产品说明中,消费者并不能知晓这些万能险产品的实际投资标的。一位寿险公司人士私下告诉记者,“我们只会介绍,这是一款挂钩具体资产项目的万能险产品。即使是同一款产品收进来的保费,也不一定会全部投资于一个项目;产品的期限与投资的期限也并不一定完全匹配,往往我们"吃"的就是资金错配的利差饭。”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保费增速开始大幅放缓、投资项目出现风险时,这样的资金错配极易出现现金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