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婕小时候住的房子是她父亲单位分的,他们只需要象征性地交一点点房租;1998年国家启动住房货币化的改革,他们花两万块钱把房子的所有权买了下来,这是当时很多家庭的购房路径。等到陈婕结婚成家时,已全然变成商品房时代。陈婕还算幸运,赶在北京房价飙升之前买下了房子,若是等到现在,动辄两三万/平方米的房价只能让她“望房兴叹”。当缝纫机和自行车已经被很多家庭抛弃,而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成为普通“标配”时,住房和汽车成了新时代“三大件”中最重要的两项。另外一项是保险。随着财富观的进步,也随着对未来风险意识的增强,买保险成为很多家庭的理财方式。中国平安和零点集团的调查显示,89.5%的受访者倾向于在未来购买保险,其中,医疗保险、健康保险以及意外保险最受欢迎。
陈婕的朋友易芳,在30岁时给自己买了一份大病保险。易芳是典型的城市白领、大龄剩女,她说这份保险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在没嫁出去的时候,有能力为自己买一份保障,何乐而不为?
她的另一个朋友魏平,最近刚刚给新生的儿子买了份保险,是一种分红型的教育险。“如今教育花销太大,不买保险吧,要不钱就被花掉了,要不就贬值掉了,不划算。”魏平说。
陈婕自己现在买了一份基金定投。她的想法和魏平差不多。在孩子出生后她开始有了一些理财的意识,基金、股票、短期理财产品,她都买了一些。在她看来,不管如何,都比存银行活期要强。
跟上时代的并不止陈婕这些年轻人。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如今也热衷于这些新时代理财方法。2006年、2007年基金火热的年份,陈婕发觉去银行取钱等候的时间长了很多,前面都是老头老太太在排队,做什么?买基金!
据中国平安和零点集团的联合调查,在新时代里,储蓄、保险和股票是中国城市居民的三大投资工具。92.0%的被访者进行了储蓄投资,41.4%的被访者购买了保险,32.1%的被访者进行了股票投资。
不过,调查的结果也显示,高收入人群仍然更重视投资;70后、80后相比于前辈,投资的比例也明显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储蓄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观念较为保守、不愿意借钱消费的中国人,如今开始普遍具有借钱消费的意识。在购买大件生活用品或者进行创业投资时,相当大比例的人群会考虑贷款的方式,并且认为“即便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也很划算”。在此次调查中,有41.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持有信用卡,一些受访者是在现金不够或者金额比较大时刷卡,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习惯性刷卡,即便只是在超市买几样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