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资讯 > 投资理财 > 正文投资理财

中国人财富观变迁(2)

你我贷网络借贷 2011-08-10 16:52 凤凰网财经

林璐是一个八零后的孩子。有一年暑假她要去上补习班,但因为没有手表而经常迟到。父亲从抽屉里找出好几块手表,但她不是嫌这个表盘太大,就是那个表链太土气。父亲叹口气说:“时代真是不同了,我们那会儿有块表就高兴得不得了。”

父亲林杰华当年上学的时候,全校唯一的一块钟表挂在传达室,全体师生上下课的时间都由传达室大爷敲钟的声音决定。林杰华参加高考那年,林璐的奶奶找同事借了块手表让儿子戴上,结果让林杰华激动得一夜未睡好。

林璐家的阳台上,至今还放着一台旧式缝纫机,一方粗布盖在上面,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台缝纫机是当年林璐的奶奶从上海寄来的,千里迢迢运到济南费尽了周折。那时全国的物质供应都很紧张,林杰华在济南想尽办法也买不到一台缝纫机,只好请在上海的父母帮忙。缝纫机好不容易买到了,运送成了难题,因为上海规定缝纫机一律不准带出。林璐奶奶想了个办法,找了个木箱子,把缝纫机拆开塞到木箱子里,外面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但没想到在火车站托运处过磅时还是被发现了,林璐奶奶只好上去说了一大堆好话,最终缝纫机才被“放行”。

如今这台缝纫机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很难再有用得上的时候。但林璐的父母舍不得丢弃它,在阳台上给它找了个安置的位置。那是一段岁月的印证。

那个年代的人们,不仅丝毫没有“理财”的概念,财富对于他们来说也犹如“洪水猛兽”。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有着“财富原罪说”的影子--为富者一般“不仁”。这种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文革岁月里登峰造极——“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其实,在那时大家都没什么财富,工资差别不大,谁也不会比谁多几个钱。中国人都在九级工资的体系下过着成色单一的生活,房子单位分、看病单位管,条件好一点的能买“三大件”,条件差一点的只能吃饱饭,但差别也仅仅如此。股票、基金是听都没听过的词儿,即便知道,也没人敢拿真金白银尝试,那会儿连把钱存银行,看着钞票变成纸上的白底黑字都不放心呢,还谈什么投资呢?

进入新世纪之后,陈婕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孩子出生在一个绝然不同的时代。陈婕的婴儿时期,每次出行都是被绑父亲的背上,父亲骑着自行车;再长大一点,父亲在自行车后架上安装了一个座椅,陈婕坐在上面,唱着“我有一个好爸爸……”,前面的父亲就会骑得更带劲。

陈婕的孩子不会有这样的记忆。他出生时,陈婕已经购置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住房以及一辆私家车。孩子出生前,陈婕与丈夫商量的是买什么样的儿童安全座椅最安全。中国已经敲开了汽车时代的大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拥有一辆车不再是一件新鲜的事儿,有些富裕一点的家庭甚至会有两辆:一辆轿车用于城区代步,一辆越野用于假日出游。2010年,北京的机动车已经逼近500万辆,为了治理日益拥堵的交通,北京交管局不得不出台从“限行”到“限购”的管制型措施,但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城市家庭购买私家轿车的热情。

客服热线:4000-817-888 传真:021-60963215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向城路58号东方国际科技大厦8楼 邮编:200122
Copyright © 2012 你我贷(www.niwodai.com)版权所有 杜绝贷款犯罪 倡导合法借贷 信守贷款合约